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急性卒中的溶栓治疗:证据与展望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10/10/15 10:07:03    加入收藏
 关键字:急性卒中 溶栓治疗 

    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展的观察阿替普酶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起病后3小时以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最近,欧洲急性卒中协作试验-III(ECASS III试验)显示,起病后4.5小时内溶栓可能是安全且有效的。一项针对美国国立神经疾患与脑卒中研究所(NINDS)试验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ATLANTIS)试验(美国)、ECASS、ECASS II和ECASS III试验(欧洲)以及平面回波成像溶栓评价试验(EPITHET)(澳大利亚)数据的汇总分析证实在卒中起病后4.5小时内静脉给予阿替普酶能够显著增加患者完全恢复的几率。同时,该汇总分析显示,随着起病至治疗(onset to treatment,OTT)间隔时间的延长,死亡率增加。当OTT间隔为4.5~6小时,死亡率显著增加。与之相反的是,脑内血肿与OTT无相关性。
    另一方面,借助于MRI弥散和灌注成像以及CT灌注成像等现代影像学技术,我们已经明确,溶栓治疗时间窗更多的是取决于“脑组织”的情况,而不是“时间”。这意味着,在起病超过6小时的情况下,一些患者可能仍然存在可被挽救的脑组织。观察去氨普酶对脑灌注影响的几项前导性试验显示,在卒中起病8小时后,仍可检测到处于低灌注状态但依然存活的脑组织。遗憾的是,这一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未得到进一步证实。目前,有两项观察去氨普酶的试验正在同时进行,这两项试验预计在全球入选600例有一支主要颅内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但不存在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包括:确定更为有效的阿替普酶剂量;减少溶栓药物导致脑出血的可能性;测试新的溶栓药物;开发出能够指导治疗的更新、更快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拓展超声溶栓、溶栓药物和动脉内血栓处理的应用。

相关视频

 
京ICP备15014970号-5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2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